韩寒的《乘风破浪》比他之前的《后会无期》拍的要好,故事更饱满一些。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新难兄难弟》,这两部电影在结构上很相似。
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在看这部《乘风破浪》,回想的却是十多年前一群人挤在宿舍围着华中的电脑(15寸的非纯平CRT显示器)看《新难兄难弟》时的场景,一群人的有说有笑、调侃欢笑,如今天各一方,也极少相问。
韩寒的《乘风破浪》比他之前的《后会无期》拍的要好,故事更饱满一些。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多年前看过的《新难兄难弟》,这两部电影在结构上很相似。
我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在看这部《乘风破浪》,回想的却是十多年前一群人挤在宿舍围着华中的电脑(15寸的非纯平CRT显示器)看《新难兄难弟》时的场景,一群人的有说有笑、调侃欢笑,如今天各一方,也极少相问。
《A Pigeon Sat on a Branch Reflecting on Existence》这片子的名字很有趣味,我正是被这个名字吸引住的。但实在太面向小众人群了,对其中的大部分故事片段都因为缺乏相关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背景而不能理解。这也是一部典型的慢节奏影片,观看的时候,我是用两倍的速率播放的。
《Stranger than Fiction》 这部电影的港版中文名或许更合适“离奇过小说”,如果你不对作家是如何创造的有好奇心的话,这部电影就不必看了,因为拍的过于卖弄写作者的意识和技巧,并不符合大众口味。我是因为这个导演曾经导过《生死停留》才看这部电影的,看完觉得并不好看。作家的创造是很痛苦的一个过程,要体验笔下人物的真实感受就要尽量的去贴近他们的生活,要保持的对细节的精准描述,也要追求一种新的创作风格、跳出现有的流派和框架,哪有捷径,都是要把自己逼到精神分裂。
《白鲸》(Moby Dick) 这部经典著作一直没有一部好的影视作品,我看的这部是德国拍的,分上下两集。饰演starbuck的是伊桑·霍克。多年前伊桑在《死亡诗社》里饰演过一个学生,他们站在桌子上读着叶芝的诗“Oh Captain! My Captain!”以抗议学校换掉他们的文学老师。在这部电影里,伊桑饰演的年过不惑的沉稳而内敛的“星巴克”,面对这个一意孤行的亚哈船长再次叫道“My Captain”,立刻感受到那曾经羞涩胆小的小男孩已饱经风霜。
《攀登梅鲁峰》(Meru) 这部纪录片实在是太棒了,是这几年少见的五星之作。
在以前的记录里翻出来的,这三部电影都还值得一看。
昨天看了这部电影,讲述一个老头轻信了中奖广告,从蒙大拿到内布拉斯加去领取百万美元奖金的故事。里面的一些地理知识:
1 老头一家所住的地方是蒙大拿的比林斯(billings),这也是蒙大拿人口最多的城市(不是州府,州府是海伦娜只有很少的人口)
2 内布拉斯加的州府是林肯
3 中间经过了 北达科他 和 南达科他州,他们顺路去看了一下 拉什摩尔(rushmore) 就是那个刻了四位美国总统头像的地方。
4 中间还在一个小镇停留,是老头曾经呆过的地方,叫霍索斯,亲戚家的那对儿兄弟嘲笑老头的儿子开车太慢
霍索斯我不知道在哪儿,那对兄弟说开车去林肯只要一个半小时,可能在200英里左右。内布拉斯加与南方的堪萨斯州交界的地方正好是美国本土的地理南北的一个分界线,堪萨斯也差不多是美国本土正中心的地方。但我在地图上看到南达科他州有个美国地理位置中心的一个地标,可能这个是包括了西北的阿拉斯加,否则明显那个位置偏北的。从北达科他州一直往南可以到德州。
在看完电影《万能钥匙》后发现英文名字叫“Skeleton key”,很困惑,跟“骨架/骷髅”有啥关系?搜了一下:
因为最初的万能钥匙其实不是单独的一把,而是钥匙上面挂着尽可能多的附件,
好在一个不好使的情况下用另一个开锁,然后整体看上去非常像“骷髅”的形状,因此而得名。
Wounded Knee在南达科他州,中文音译为“翁迪德尼”。《在路上》开头哼的那个小调里提到这个地方
一九四九年 挥别纽约城 只身闯世界 身无半分文
蒙大拿之秋 凉意飕飕起 那间赌场内 找到我父亲
父亲啊父亲 你去了何处 从我十岁起 就独自漂流
父亲开口说 我儿勿担忧 你父染肺疾 命怕不久矣
走过密西比 走过田纳西 走过尼加拉 何处是我家
家住梅多拉 家住特拉基 阿巴拉河畔 何处是我家
经历饥或饱 尝尽苦与甘 就如那婚姻 亲历才知味
上帝眷顾我 如我信仰他 愿你能如我 为他付真心
莫愁虫肆虐 且把风向观 跳上旧货车 挥别蒙大拿
当夜凄凉雨 父亲溘长逝 路通奥鲁斯 路通伤膝河
路通阿拉拉 何处是我家 路通奥荷马 路通艾卡戎
路通特查比 路通圣安东 何处是我家 何处是我家
后来看了电影《大漠雄风》,开头就是印第安人的“伤膝河大屠杀”,当时不知为何,就是联想起了这部电影里听到那个小调里唱过的“伤膝河”,可能是因为“伤膝”这个名字太怪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