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环台湾(5): 嘉义-高雄

早晨离开旅社在7-11吃早餐,边上有位在看报纸的老伯,聊了几句,他说你应该会经过白河,那里盛产荷花,前些天正盛放的时候他去拍过照。当我到了经过白河镇的时候,确实看到很多荷花,莲叶还在,但花已枯萎。

台湾南部的乡间。

这一天的的目的地是高雄,距离不算太远,骑的比较放松。中午的时候到达台南县境内,在一个小镇的路边吃了碗面还有烤肠,看了一下桌子上放的自由时报,上面的一些政治观点让我有了新的认识,绿营们对待李登辉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经过台南市区的时候在一个水果摊前要了杯现榨果汁,和老板聊了起来,他是台湾本省人,老婆是福建人,已经来台快20年。对于大陆他还是有些看不起的态度,比如不如台湾发达,不讲卫生,不遵守秩序等等。我问他上次去大陆是什么时候,他说是15年前回过泉州的丈母娘家,我告诉他大陆现在的一线城市已经超过台北的繁华程度了。

我遇到的绝大部分台湾人都是来过大陆的(但大陆人却很少去过台湾)。近些年到过大陆的台湾人基本都很惊讶大陆的基础设施的变化,在政治态度上,遇到的大部分台湾人也没有我想的那么反感大陆的政治,对于民主化进程台湾走在前边,但他们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与台湾的多数人聊天,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还是非常愉快的。

在台南地区我印象深刻的是路边有很多很大很大的榕树,榕树下有槟榔铺,人们喝茶下棋,这种景象非常符合我对南国的想象。很遗憾当时骑车经过时没有停下来拍一张榕树下的照片。

出台南市区的时候,我遇到两个带着头盔骑车的人,我跟上去和他们打招呼,问他们是否也是去高雄,一同骑一段。

2013年的环台湾(4): 竹南-鹿港-嘉义

经过第一天的适应,对环境和自身的状态有了些把握,第二天的路线安排的稍微远了一些,计划在中午的时候到达鹿港小镇,晚上到达嘉义。这段距离有170多公里(后来我被gps带错路在田间绕了不少路,这一天的实际行程估计有180公里)。

之所以想去鹿港,是因为罗大佑的歌曲曾对我们影响很深,小镇也正好在经过的路线上。

海边的稻田。

上午的一段路程骑得非常兴奋,身体渐渐进入状态,虽然有一些起伏的山坡但因为顺风,速度很快。途中遇到一个徒步旅行的小伙,台湾本地人,从台东出发,要顺时针绕岛一周,已经是第32天,方向跟我相反,简短寒暄了几句。

中午非常炎热,脖子和鼻尖已经有些难受,经过彰化时我在一家超市里买了防晒霜。比预计晚了2个多小时到达鹿港,发现这个小镇的游客很多,早已不那么宁静。那个妈祖庙我也没有进去,只在外边拍了照片。在鹿港,碰到了两个来自福州的骑行者,从福建平潭坐船到的台中,自行车也是自己带过来的,我们聊了聊环岛的计划,也相互加了微信。

鹿港到嘉义还有很远的距离,加上中间有一段路被gps带错路(正好赶上修路),我在乡间的小路上绕了很久。乡间有些小狗会过来咬人,被两只小狗咬到鞋子。

当晚一直到10点多才到嘉义,很疲惫,找到旅行社之后,洗漱了一下去外边吃了点东西。

2013年的环台湾(3): 台北到竹南

我在西宁南路与开封街二段交叉的附近找到了一家旅馆,台币1200元,可以把自行车放到房间里(忘了说租车的时候自行车没有锁),只是电梯有点小,需要把自行车竖起来。

一大早起来,下去退房的时候老板说不需要检查房间。在附近有家早点铺,要了一碗线面糊,看起来不怎么样,吃起来还不错。我忘记了价格多少,印象中日常的消费与大陆相差不大。

沿着淡水河,到达八里,这片海是台湾海峡

第一天的行程并没有明确的终点,预估过大概会到新竹(一百公里左右)。当时并不确定当地的天气、路况下体力会如何,所幸选择的逆时针方向对开头是比较有利的,在台西线沿海骑行的时候正是顺风,加上台湾的马路沥青铺得很细,租的单车也比山地车轻一些,带的东西也不像上次去海南时那么多,骑起来还比较轻松。

中午在7-11解决的,台湾的7-11有上万家,里面有wifi提供,有一些简单的便当和咖啡,很方便。这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沿着西部滨海公路,路上先后遇到两个来自广州的也是独自骑车的家伙,一同骑了一段,但因节奏不同(他们骑得稍微快一些,他们的目的地是苗栗,比我要计划的要远一些),后边我没有再跟着他们。

到达新竹的时候,还没有到傍晚,我继续骑了一段直到太阳落下,在一个叫“竹南”的小镇落脚,这个小镇确实很小,之前计划中没有注意到过这个地方,不期而遇的一个小镇。经过一个妈祖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妈祖神像,后来才了解到这时台湾最大的妈祖像。

我在小镇找旅馆花了很长时间,看不到在大陆很容易找的酒店或快捷旅馆,后来问人,才知道这边的旅馆叫“旅行社”,小镇的旅行社大都很简陋,很有八十年代的味道,但能洗澡,有空调和电视,价格很便宜(600-800台币)。

晚上我在小镇转了一圈,吃了点东西,也逛了一下小镇上的书店。

2013年的环台湾(2): 到达台北

从上海出发,经由厦门转机,在晚上7点多的时候到达松山机场,在机场办理了一张当地的中华电信卡,然后在ATM上换了一些台币,台湾的大部分银行ATM上都支持银联,非常方便。出了机场之后,一眼就看到了夜色中的101大楼,空气有一点潮热,但非常通透,明显要比大陆的城市好很多,市区的霓虹灯、广告牌上的字多是竖排,这是我对台北的第一印象(后来我在书店,以及地铁上看到学生们的教科书,发现排版上也是竖排的)。

叫了出租车去往民生西路,靠近大稻埕码头的地方,出租车师傅年级较大,跟我聊起淡水河,大稻埕码头过去运粮,曾是很繁华的地方,现在有些没落。我后来发现那片区域用了很多西北地区的地名来命名街道(直到返回前买了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那本书才明白台北这座城市的命名规则)。

到了那家吉安特店,伙计现组装一台环岛的单车,这种车的轮胎是介于公路车与山地车之间的一种,后来证明台湾的马路铺的还是比较好的,这种轮胎在台湾的马路上骑正合适,比山地车轻很多,减少很多阻力。随车带的还有两条备用轮胎和一个打气筒,车载灯。本来也提供一个驮包,不过我自己有带过去,就没用他的。我把驾照压在他这里,回来后再付给他钱,十天左右的费用折合成人民币约五六百元。

店里时不时有人进来,有两个老年人了解到我从大陆过来要环岛,跟我交流了一下他们的经验,非常热心。车子组装好了之后,我问了伙计哪儿有快捷旅馆,他告诉我顺着西宁路下去,到西门町,说那片超多。

我骑车先在附近转了一下,试试车子怎么样,遇到问题好再让他调整一下。在大稻埕码头有个小广场,有一个两人的小乐队在演唱,一个演奏口风琴,一个唱歌。稍微有点小雨,我把车停在广场的亭子下,一会儿来了一群带着头盔,穿着骑行服骑车的人,也来亭子下歇息。我便与他们交流起来,他们的队伍中基本是中老年人,是平时有空就一起组织骑行。他们很客气的称呼我“同胞”,并递给我一罐啤酒和凤爪。得知我是一个人环岛,跟我说了很多安全事项,以及遇到问题时该怎么处理。其中的一位老先生还留了电话号码给我,让我非常意外他们的热心以及对陌生人的信任度。

除了单车也聊了聊其他有关政治、旅行等事情,比如他们自称虽然属于蓝营,但前两天也去参与了游行让马英九下台,因为他们觉得小马哥这几年做的不好。后来雨停了,我说要去西门町那边找旅馆跟他们道别,现在只记得他们自行车队的名字是“野猪队”。